梦圆“天宫”在今朝
——回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
■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源 记者 安普忠 王凌硕 杨悦
2023年2月24日,国家博物馆。
“逐梦寰宇问天穹——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果展”正式开幕。一场展览,浓缩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制作展开的风雨征途,将这段不普通的年月铺展在世人眼前——
1992年9月21日,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施行。2022年12月31日,习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慎重宣告,我国空间站全面建成。
30年,我国航天人接续斗争,完结了“三步走”战略使命,把握了一系列要害中心技术,建成自主制作、独立工作的“天宫”空间站,在制作航天强国、攀爬科技顶峰的征途上增添了又一座载入史册的里程碑。
今日的成果,映照着明日的征途。一个归于我国航天的“空间站年代”现已降临。
2023年2月24日,“逐梦寰宇问天穹——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果展”在国家博物馆开幕。图片由国家博物馆供给
“前史将记住今日,我国在‘天上宫阙’长时刻有人了”
2022年11月29日,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。
这一天,恰好是我国梦提出10周年的日子。也是在这一天,西方媒体刊文称:日渐老化的世界空间站,作为人类在地球轨道上持续驻留的仅有场所而发挥的效果行将完毕。
回望20世纪90年代初,世界格式深化调整,为抢占战略制高点,世界首要航天大国竞相展开载人航天。美俄等16国酝酿联合制作世界空间站,没有将我国归入其间。
这是一场站在不同起跑线的竞赛。
美俄等航天大国现已发射了9个空间站,将上百名航天员送入太空,乃至成功登月。对我国而言,空间站、载人飞船、载人火箭都仍是图纸上的想象,悉数有必要从零开始。
1992年9月21日,一次关乎我国航天出路命运的战略决议计划。
中央政治局举行常委会会议,团体审议《关于展开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发的请示》。会议经过决议:咱们要下决计搞这个东西……它不光在政治、经济、科技上有含义,也是综合国力的标志。
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规划师王永志曾说:“跟在他人后边把一切程序都走一遍,那样咱们就永久落在后边。”
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,便定下“三步走”战略——
第一步,发射载人飞船,建成开始配套的实验性载人飞船工程,展开空间使用实验;第二步,打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、空间飞翔器交会对接技术,发射空间实验室,处理有必定规划、短期有人照顾的空间使用问题;第三步,制作空间站,处理有较大规划的、长时刻有人照顾的空间使用问题。
30年来,我国载人航天一直在稳中提速。
1992年到2002年,我国航天人用10年时刻,完结神舟一号到四号4次无人飞翔使命,全面验证各体系功用功能、体系间接口和谐匹配性,健全完善了研发实验安排指挥体系和相关根底条件制作,为履行初次载人飞翔使命奠定了根底。
2003年到2012年,神舟五号、六号、七号、九号4次载人飞翔,以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使命别离履行,我国打破把握六合往复、空间出舱、交会对接等要害技术,跨过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才干完结的展开进程。
2013年神舟十号使命之后,从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,长征七号、天宫二号、神舟十一号、天舟一号使命密布履行,建成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,展开了许多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,打破把握航天员中期驻留、空间站货物运输、推进剂在轨补加等要害技术。
2020年5月,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,摆开空间站阶段飞翔使命的前奏。随后,从2021年4月天和中心舱发射起,20个月内,我国密布施行11次发射、3次飞船回来、2次舱段转位、7次航天员出舱,4个飞翔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,打破把握航天员长时刻在轨驻留、空间站拼装制作等要害技术,发明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拼装制作最快纪录。
一路疾行,一路赶超;一路跨过,一路圆梦。
1970年,我国曾计划在1973年末发射“曙光一号”飞船,方国俊等19名空军飞翔员被选中飞天。惋惜的是,工程因特别前史原因被叫停,这些被选中的飞翔员也无缘飞向太空。
2003年,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回来地球时,收到了67岁的方国俊来信:“您总算圆了我国人千年的飞天愿望,完结了我多年的夙愿。特向您表示祝贺,您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和自豪。”
2022年11月30日,神舟十四号、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“成功会师”。微博上,一位航天人摘抄下苏东坡的名句:“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世。”
词句下方,他注释道:“前史将记住今日,我国在‘天上宫阙’长时刻有人了。”
“航天是体系工程,不能靠我一个人,要靠一大堆人”
作为体系最杂乱、科技最密布、立异最活泼的科技工程之一,载人航天工程涵盖了力学、天文学、地球科学、航天医学、空间科学等许多科学范畴,触及体系工程、自动控制、计算机、航天动力、通讯、遥感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许多工程技术,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科技成果“集大成者”。
钱学森曾说,“航天是体系工程,不能靠我一个人,要靠一大堆人”。
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有7大体系,到空间站阶段时,已添加至14大体系、上百个分体系,参加单位多达上千家,触及数十万科研作业者。
比利时空间信息中心研究员泰奥·皮拉尔点评:“我国展开航天的一大优势在于,我国人决计坚决,能做到齐心协力。”
神舟飞船总规划师戚发端,至今对飞船研发进程浮光掠影。
神舟飞船由13个分体系组成,触及300多家协作单位;飞船上有300多根电缆、600多台设备、8万多个接点、10万多个元器件、50多万条软件程序……每一个焊点、每一根导线、每一行代码都不能错。
因而,在神舟一号研发进程中,仅一个火工锁,他们就进行了100屡次可靠性实验;飞船第一次联试花了200多天时刻。这段艰苦的进程,也被称为“万人会战造神舟”。
年月荏苒,这份众志成城的信仰一直未变。
2021年年头,乍暖还寒,决战空间站制作的冲锋号吹响了。
从大漠戈壁到天边海岛,从出产车间到测控点号……这是我国航天史上规划最大、难度最高、节奏最快、参加单位最多的一场“大会战”:我国决计在2年内完结11次飞翔使命、建成我国空间站。
“西安的发动机、天津的太阳能电池、河南的电连接器、上海的推进剂、四川的元器件……只需总指挥部一声令下,前一天还在工厂里,第二天就能‘飞’到北京的总装车间。”有专家如此描述举国体制的巨大优越性。
千人一枚箭,万人一杆枪。30年斗争年月,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凝集力气,打破把握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要害中心技术—— “三垂一远”测验发射、“N+1”空间站交会对接技术验证、一级半构型火箭直接入轨……
我国航天人研发出8型飞翔器和3型火箭,货运飞船货重比到达世界第一;发明性规划出能展开拓宽实验的飞船留轨舱,树立齐备的陆海天“三维一体”测控体系,中心元器件到达100%国产;自主研发“飞天”舱外航天服,霸占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这一世界难题。
据统计,30年来,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共获得国家科技行进特等奖2项、一等奖1项,省部级科技行进奖677项,获得发明专利4000余项,推进航天工业跨过式展开,并辐射带动原材料、微电子、机械制造、化工、冶金、纺织、通讯等范畴快速行进,极大促进了我国科技水平全体提高。
2022年11月17日,恰好是工程首任总规划师王永志院士90岁生日。这一天,空间站里刚刚完结出舱使命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,专门从悠远的太空发来生日祝愿。
30年前,王永志、戚发端等第一代创业者在花甲之年扛起重担、斗争终身,至今仍牵挂着载人航天事业展开;一路走来,周建平、黄伟芬、杨宏、顾逸东等第二代斗争者在滚滚行进的激流中磨炼生长,成为领军人才;现在,80后、90后航天人已是航天事业的国家栋梁,乃至00后都褪去幼嫩,在自己的岗位上勇挑重担。
漫漫征途,新一代航天人从前辈手中接过了前史使命,持续奔向这条通往众多天穹的愿望之路。
“咱们的使命便是让产品满有把握,咱们要为成功而战”
航天范畴有这样一句话:“没有归过零,不算真实的航天人。”
载人航天,胜败系于毫发,质量重于泰山。每一次“归零”,每一次从头开始,都是为了不带任何危险上天。
20世纪90年代,我国航天人总结出我国航天史上大名鼎鼎的“质量归零双五条”:“定位精确、机理明晰、问题复现、办法有用、触类旁通”的技术归零规范,和“进程清楚、责任清晰、办法履行、严肃处理、完善规章”的办理归零规范。
神舟三号发射前测验,技术人员发现飞船一个插头连接点不通。虽然仅仅同类插头2000多个接点中的一个,未必会导致使命失利,但指挥部坚决以为不能有侥幸心理,要求70多个同类产品悉数从头规划出产,工期至少3个月。
发射推延,实验队撤场,这在我国航天史上是头一遭。现场技术人员谁都不愿意承受这个严酷实际,有人乃至失声痛哭。
工程领导深有感触地说:“咱们现在是退一步、进两步。等3个月后咱们再高视阔步地进来,就能体会到这次为什么要撤场了。”
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,是为空间站量身打造的专属火箭。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,它使用的新技术份额到达90%。而在世界通行规范中,新式火箭的新技术份额一般不大于30%。
火箭首飞的成功与否,联系着空间站制作使命能不能顺畅局面。就在工程全线严重备战之时,2017年7月,该火箭的根底类型——履行“嫦娥”探月工程使命的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。
为了消除危险,包含长征五号B在内的多型火箭一同“归零”。经过2年多深化厚实的从头预备,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复飞成功,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也拿到了飞天的“通行证”。
2021年5月,天舟二号预备发射。现已完结推进剂加注,作业人员忽然发现火箭某处气压反常,发射时刻推延一天。但是,经过连夜安排排查,相关单位提出多种处置计划,仍未能定位毛病问题。总指挥部决议计划——完全“归零”,不只火箭要“动手术”,低温推进剂也要卸回。
这次“归零”,意味着使命至少推延8天,还会影响到神舟十二号的发射计划。参研参试各单位谁都没有怨言。为精确定位毛病,火箭实验队队员一批批进舱作业。舱内低温烦闷,队员们接连作业48小时,没有人喊苦喊累。
舱外,箭体上的水哗哗往下流,把担任守舱的樊宇后背浇得湿透。“咱们的使命便是让产品满有把握,咱们要为成功而战。”樊宇说。
9天后,问题完全“归零”,天舟二号发射使命圆满成功。
“质量便是生命、质量便是胜算”“成功是差一点点失利,失利是差一点点成功”“下次使命永久不会是前次使命的简略重复”……一句句与质量有关的格言背面,蕴含着一个个铭肌镂骨的飞天故事。每个字,都融入我国航天人的血脉之中。
为什么30年来,载人航天能获得连战连捷的战绩?
“不是没有问题,要害是提早发现问题,并在上天前完全‘归零’,把危险消除在萌发状况。”对要害技术重复验证,对计划谨慎规划,对质量从严把关,对办理细致入微……航天人用尊重科学、寻求极致的精雕细镂,为一次次飞天之旅静静护航。
“我国人探究太空的脚步,将来必定会迈得更稳更远”
酒泉卫星发射中心,问天阁,圆梦园广场,一张巨幅海报分外夺目——
2003年10月,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从这儿动身,踏上初次飞天圆梦的征途,第一次在众多太空留下归于我国人的脚印,完结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愿望。
2005年10月,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、聂海胜在大雪纷飞的寒夜里出征太空,顺畅完结多人多天载人飞翔,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“三步走”战略的第一步圆满完结。
2008年9月,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、刘伯明、景海鹏领命出征,完结我国航天员的初次出舱。
2012年6月,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、刘旺、刘洋完结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使命。刘洋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我国女航天员。
2013年6月,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、张晓光、王亚平出征太空,王亚平作为首位太空教师,为全国6000多万名中小学生太空授课。
2016年10月,神舟十一号使命,第3次飞天的景海鹏和航天员陈冬顺畅完结33天中期驻留,展开了许多科学实验,跑完了“三步走”战略第二步的最终一棒。
酒泉卫星发射中心,这张印刷着每名出征太空航天员头像的海报,现在每半年就要更新一次——
2021年6月,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、刘伯明、汤洪波进驻我国空间站天和中心舱,完结3个月的太空驻留。我国人初次进入我国自己的空间站。
2021年10月,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、王亚平、叶光富敞开长达6个月的在轨作业日子,初次在太空度过新年。王亚平成为我国首位履行出舱使命的女航天员。
2022年6月,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、刘洋、蔡旭哲出征太空。在轨6个月,他们先后阅历了多型航天器来访、空间站T字根本构型拼装完结、航天员太空会师等前史时刻,被网友称为“最忙乘组”。
2022年11月,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、邓清明、张陆飞向“太空家乡”,邓清明在成为航天员25年后初次飞天。他们见证了空间站建成的圆梦时刻,也将成为敞开载人航天新阶段、新年代的先行者。
在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加快的脚步中,除了航天员外,每一名航天人都在发挥着自己的才干——
发射场发控台操作手,可以分秒不差按下焚烧按钮;加注操作手蒙住双眼,也能娴熟开关数十个阀门;火箭吊装手开着塔吊,能将筷子插进啤酒瓶;在许多研发单位,“大国工匠”屡次在世界技术大赛中摘金夺银……
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,小小按钮联系民族尊严。他们,用举动饯别着追梦者的心声——
那是文昌航天发射场01指挥员廖国瑞,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下达的焚烧口令;那是北京航天飞翔控制中心总调度高健,一声声干脆利落的“北京理解”;那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,在履行出舱使命时和“曙光”指挥吴昊穿越六合的温暖对话……
载人航天的巨大体系里,只要每个人将万分之一的责任化作百分之百的使命,才干确保大国重器正常工作、满有把握。
2021年4月29日,天和中心舱发射圆满成功,空间站体系总规划师杨宏慨叹:“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。中心舱要在轨进行多项要害技术验证,尔后还要在轨评价才干拼装制作,拼装制作完结后还要敞开10年的长寿命,经过航天员的修理、保护、延寿还要在轨工作更长的时刻,后边任重而道远。”
此时此刻,在距地球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,“天宫”已然完工,“三步走”战略落下帷幕。新一代航天人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歇,他们将探究的目光投向更悠远的深空。
“我国人探究太空的脚步,将来必定会迈得更稳更远。”神舟十五号载人飞翔使命新闻发布会上,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这样宣告。
来历:我国军网-解放军报